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六章 有天机不可泄漏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前听过的看过的也能较快的回想起来。

    既然要教书就要备课,自己手边却没有任何的教材,要知道在古代崇尚儒学,但士子必读的四书五经在敖浩看来却并不适合儿童启蒙,《千字文》《百家姓》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才是适合的启蒙教材。

    敖浩决定用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启蒙,用拼音来标注古代的经典,当然这不是他的首创,国家教育部门早就将国学列入教材范围。

    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真正划时代的教育突破则是拼音的出现,为中国初级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,也有很多人认为拼音的使用才是中国现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开始,拼音的发明是在1625年,敖浩现在完全可以恬不知耻的说自己领先唐朝一千年。

    教材有了,方法也有了,却又出了难题。敖浩想到唐朝还没有简化字都是繁体字,自己也就认识一些,但还是很多字不会写。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?

    这种小问题又岂能难倒他,别忘了他有秘密武器——来自2014年的掌中神器手机,他取出自己的手机,找到应用“阅读星”可以本地阅读的哦,亲,平时一些下载来的教育书籍和小说都是用这个软件看的,打开《三字经全译》进行简繁体编码转换,哈哈,搞定。

    还没等敖浩将这四本书繁体版全记忆下来就听到父亲的声音:“四郎,四郎,出来看看这纸行不行。”

    敖浩赶忙收起手机跑出去,却原来父亲去到镇上买东西,笔和墨好说,这纸就不知道该买什么样子的,只得让店家推荐,顺便连砚都买了。

    敖浩仔细看了看,笔墨不知好坏,纸是黄纸,还很粗糙,质地较硬,砚也很普通应该是方陶砚。

    敖浩让二姐打来一瓢水,用木碗盛了一碗把笔泡上,又开始磨墨,三姐得了新奇又见磨墨简单就把差事给抢了去。

    待到笔毛完全散开,敖浩也不蘸墨不伦不类的提笔在纸张的左上角试了试,看水晕散开得并不是那么大,才敢蘸墨下笔,先写三字经。要说起来敖浩的字虽不难看却也难等大雅之堂,因为习惯所以他是横着写,初时正楷,写至兴起后边写边念,字体也渐渐的变成现代行楷,纸张更是换了一张又一张。

    待到写完才发现磨墨的人换成了二姐,父亲等人虽然不太懂却听得如痴如醉,早就忘了吃饭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既然大家都没有离开的意思,敖浩也从善如流,接着又把汉语拼音的字母表写出来,注上汉字发音,大半个下午竟然就这样过去了。

    敖浩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,看着看着,他脸色大变,糟了,刚才光顾着写,竟然忘了将涉及唐朝以后的字句删掉,也不知道刚才父亲他们听到多少,万一漏出去可就麻烦了,譬如“唐高祖,起义师,除隋乱,创国基,二十传,三百载,梁灭之,国乃改”,这前半段倒没什么可后半段却是见不得人的。

    想到后果,敖浩悄悄的观察起来,父亲很明显的激动不已,手捧着一张纸在那发呆。三姐则在研究毛笔,跃跃欲试的抓着毛笔一副想又不敢的样子在那比划,纸上没写倒是在自己身上画了几笔。唯有二姐的一双妙目俏生生的盯着敖浩,带着点惊奇,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。

    敖浩被盯的全身发毛,麻烦了,早就觉得二姐是个机灵人,怕是从刚才的三字经里发现了什么,这种事情又不好解释,难道告诉她自己是未来人,可万一她没发现什么呢?就算发现了也还是让她去猜吧,有些事情还是心照不宣的好。

    想通此节,敖浩冲二姐洒脱的笑了笑,回身找到写有那些字句的纸张,夺过毛笔将这些字句用重墨给涂了,做完这一切敖浩看着二姐说道:“师父说有些事情天机不可泄漏,四弟差点忘了。”敖浩这是隐晦的告诉二姐:希望你不要把这些话泄漏出去,我是你的家人不会害你。

    “二姐又岂是那不晓事的人,四郎尽管放心,”二姐的念头也不知道转了多少转,换了个表情笑吟吟的对敖浩道。

    此时敖父感觉到气氛有些异常回过神来,看见敖浩涂掉的那几张纸有些焦急:“四郎,这是怎么了,好好的为什么要毁掉?”

    敖浩知道不能让父亲纠缠这件事情,眼珠一转于是又编了个谎:“爹爹,这部书是师父教给我的,师父学究天人,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,天下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,所以书里面有些事涉及天机,现在还不能让别人知道,孩儿刚才一时忘了师父的教诲,差点泄露出去,不得已只能毁掉。”

    敖父差点听傻了,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,这是什么概念,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?这还是人么?是了只有仙人才有这样的手段。那四郎岂不是仙人的弟子?一念及此看着敖浩竟然有些恭敬起来:“四郎的师父莫非是仙人?”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(注1:关于授田,另有一说唐代前期农村实际给40亩其中口分田36亩永业田4亩,笔者这里以《新唐书》为准。实际上在丈量的时候往往是小亩,比规定的要小些。注2:有一说在隋朝时江南就已经开始种植双季稻,另一说则认为初唐时江南还是实行稻麦复种的耕作,双季稻普及于盛唐。注3:亩产,唐代一亩大概相当于现代的0.8亩,上田精耕细作可以达到2-3石,中田次之,下田再次之)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